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3015447
 ★☆★靜觀★☆★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不對自己過分苛求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世間的一切都是借用而已
 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心經
作者: ★☆★靜觀★☆★ 日期: 2013.10.16  天氣:  心情:


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

~~~修般若智慧 定慧自得… 

〈般若〉梵文prajn~∣a的意思是智慧,《六祖壇經》中說︰「即定即慧」。

定是慧的體,慧是定的用。也就是說︰有定的時候一定有慧;有慧的時候一定有定,

定是智慧的基礎,智慧是定的作用。  定、慧同時產生,是禪宗的立場及觀點,

定、慧產生以后,戒已在其中了;真正出現清淨智慧的人,也就是得道的人,

一定不會犯戒的。 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;世本是世,無須精心去處世。

命由己造,相由心生,世間萬物皆是化相,心不動,萬物皆不動,心不變,萬物皆不變。

 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,心不動,人不妄動,不動則不傷;如心動則人妄動,

傷其身痛其骨,將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!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,只有不斷的調伏自心,

參透生命的真諦,方能證得般若智慧。

 〈波羅蜜多〉是出離、超越、解脫的意思,就是離開煩惱和苦,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。

整句來說就是︰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,到達沒有煩惱、永遠快樂、自由自在的彼岸。

 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羅蜜是︰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

是以前五種的修行達到第六種智慧的目的。六波羅蜜又稱六度,

「度」是超越苦及煩惱的意思。以佛的智慧作為修行的指導原則,才能超越苦及煩惱,

達到解脫的目的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就是以簡短的經文,

教導我們般若的重要性及其產生的方法和道理,所以稱之為《心經》。

 觀自在菩薩  菩薩 是發了菩提心,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。菩薩不自私、不為自己考慮;

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,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;鼓勵眾生努力行善,

自己也參與其中,才是真正的菩薩。 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,

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。這最初、最早所發的菩提心,叫作初發心,發了此心,

就希望永不退轉,一旦有了退心,也要再回到初發心。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,

修行不會得力,容易著魔,對其身心都有損害。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,

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、追求心、逃避心,以及期待心,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。 

 菩薩要斷煩惱,增長智慧,不能僅靠打坐,要努力廣度眾生,智慧的增長才踏實。

僅靠打坐,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,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,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。

唯有以實際的磨鍊,面對各種善惡不同、形形色色的眾生,

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,這才是菩薩的智慧。

所以菩薩于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,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,產生了智慧,

才能廣度眾生。 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,

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︰ (一)已造的惡業趕快斷, (二)未造的惡業永不造,

 (三)未生的善業趕快生, (四)已生的善業要增長。  

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,因為造惡業會得苦果,后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。

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「慈悲」;悲心使眾生離苦,慈心使眾生快樂。

悲能拔苦,慈能與樂,就是慈悲,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。 

  自在  是不受影響,不考慮自己的得失、利害。  以菩提心修行,

以慈悲心廣度眾生,就是自在。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,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。

 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、得到解脫后再廣度眾生,這是不太正確的;

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,反而不能得自在、解脫。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,

以慈悲心廣度眾生,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。 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,

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,不要拖泥帶水。受施時就坦然接受,以廣度眾生為回報。

布施時就慨然布施,不求回報。不考慮自己的利益、損失,

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,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。 

《心經》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,是為「人」而講的。佛法是對人說的,

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,才有機會聽到佛法,懂得佛法,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。

譬如《心經》中所說的五蘊、十二因緣、十八界,全都是「人」才有此條件;

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、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。  

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,不如一死百了,死了以后大概就沒事了。我說,死了不得了!

因為死了以后,業報未了,死了以后,佛法未學,是多麼地可憐!  

《心經》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,就是以十二個階段,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,

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。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,

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。因此,佛教徒的人生觀,應該是珍惜生命、

積極生活的菩薩行。《心經》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,

而又能超越于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。  簡單說,

《心經》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,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,

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挂礙。因為有無明的煩惱,故而生死不已。

如果無明盡,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成佛。

而欲成佛,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。



 --聖嚴法師《心的經典:心經新釋》









標籤:
瀏覽次數:153    人氣指數:3953    累積鼓勵:190
 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不對自己過分苛求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世間的一切都是借用而已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