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0070112
 DriftingLife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看影像聽聲音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有樹
 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雨過天青雲開處,者般顏色做將來
作者: DriftingLife 日期: 2022.04.01  天氣:  心情:
  〈童年隨之而去〉

孩子的知識圈,應是該懂的懂,不該懂的不懂,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。我的兒時,那是該懂的不懂,不該懂的卻懂了些,這就弄出許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脫的困惑來。


不滿十歲,我已知寺、廟、院、殿、觀、宮、庵的分別。當我隨著我母親和一大串姑媽舅媽姨媽上摩安山去做佛事時,山腳下的「玄壇殿」我沒說什麼。半山的「三清觀」也沒說什麼。將近山頂的「睡獅庵」我問了:

「就是這裡啊?」

「是囉,我們到了!」挑擔領路的腳夫說。

我問母親:

「是叫尼姑做道場啊?」

母親說:

「不噢,這裡的當家和尚是個大法師,這一帶八十二個大小寺廟都是他領的呢。」

我更詫異了:

「那,怎麼住在庵裡呢?睡獅庵!」

母親也愣了,繼而慢聲說:

「大概,總是……搬過來的吧。」庵門也平常,一入內,氣象十分恢宏:頭山門,二山門,大雄寶殿,齋堂,禪房,客舍,儼然一座尊榮古剎,我目不暇給,忘了「庵」字之謎。


我家素不佞佛,母親是為了祭祖要焚「疏頭」,才來山上做佛事。「疏頭」者現在我能解釋為大型經懺「水陸道場」的書面總結,或說幽冥之國通用的高額支票、贖罪券。陽間出錢,陰世受惠——眾多和尚誦經叩禮,布置十分華麗,程序更是繁縟得如同一場連本大戲。於是燈燭輝煌,香煙繚繞,梵音不輟,卜晝卜夜地進行下去,說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圓滿。當年的小孩子,是先感新鮮有趣,七天後就生煩厭,山已玩夠,素齋吃得望而生畏,那關在庵後山洞裡的瘋僧也逗膩了。心裡兀自抱怨:超度祖宗真不容易。


我天天吵著要回家,終於母親說:

「也快了,到接‘疏頭’那日子,下一天就回家。」

那日子就在眼前。喜的是好回家吃葷、踢球、放風箏,憂的是駝背老和尚來關照,明天要跪在大殿裡捧個木盤,手要洗得特別清爽,捧著,靜等主持道場的法師念「疏頭」——我發急:

「要跪多少辰光呢?」

「總要一支香菸工夫。」

「什麼香菸?」

「喏,金鼠牌,美麗牌。」


還好,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,那是很長的。我忽然一笑,那傳話的駝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裡抽金鼠牌美麗牌的。


接「疏頭」的難關捱過了,似乎不到一支香菸工夫,進睡獅庵以來,我從不跪拜。所以捧著紅木盤屈膝在袈裟經幡叢裡,渾身發癢,心想,為了那些不認識的祖宗們,要我來受這個罪,真冤。然而我對站在右邊的和尚的吟誦發生了興趣。


「……唉吉江省立桐桑縣清風鄉二十唉四度,索度明王侍耐唉噯啊唉押,唉噯……」

我又暗笑了,原來那大大的黃紙折成的「疏頭」上,竟寫明地址呢,可是「二十四度」是什麼?是有關送「疏頭」的?還是有關收「疏頭」的?真的有陰間?陰間也有緯度嗎……因為胡思亂想,就不覺到了終局,人一站直,立刻舒暢,手捧裝在大信封裡蓋有巨印的「疏頭」,奔回來向母親交差。我得意地說:


「這疏頭上還有地址,吉江省立桐桑縣清風鄉二十四度,是寄給閻羅王收的。」

沒想到圍著母親的那群姑媽舅媽姨媽們大事調侃:

「哎喲!十歲的孩子已經聽得懂和尚念經了,將來不得了啊!」

「舉人老爺的得意門生嘛!」

「看來也要得道的,要做八十二家和尚廟裡的總當家。」

母親笑道:

「這點原也該懂,省縣鄉不懂也回不了家了。」


我又不想逞能,經她們一說,倒使我不服,除了省縣鄉,我還能分得清寺廟院殿觀宮庵呢。


回家囉!


腳夫們挑的挑,掮的掮,我跟著一群穿紅著綠珠光寶氣的女眷們走出山門時,回望了一眼——睡獅庵,和尚住在尼姑庵裡?庵是小的啊,怎麼有這樣大的庵呢?這些人都不問問。家庭教師是前清中舉的飽學鴻儒,我卻是塊亂點頭的頑石,一味敷衍度日。背書,作對子,還混得過,私底下只想翻稗書。那時代,尤其是我家吧,「禁書」的範圍之廣,連唐詩宋詞也不准上桌,說:「還早。」所以一本《歷代名窯釋》中的兩句「雨過天青雲開處,者般顏色做將來」,我就覺得清新有味道,瑯瑯上口。某日對著案頭一只青瓷水盂,不覺漏了嘴,老夫子竟聽見了,訓道:「哪裡來的歪詩,以後不可吟風弄月,喪志的呢!」一肚皮悶瞀的怨氣,這個暗躉躉的書房就是下不完的雨,晴不了的天。我用中指蘸了水,在桌上寫個「逃」,怎麼個逃法呢,一點策略也沒有。呆視著水漬乾失,心裡有一種酸麻麻的快感。


我怕作文章,出來的題是「大勇與小勇論」,「蘇秦以連橫說秦惠王而秦王不納論」。現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纏足一樣,硬要把小孩的腦子纏成畸形而後已。我只好瞎湊,湊一陣,算算字數,再湊,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寬起來,湊到將近兩百,「輕舟已過萬重山」。等到卷子發回,朱筆圈改得「人面桃花相映紅」,我又羞又恨,既而又幸災樂禍,也好,老夫子自家出題自家做,我去其惡評謄錄一遍,備著母親查看——母親閱畢,微笑道:「也虧你胡謅得還通順,就是欠警策。」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親指為「胡謅」,沒有警句。


滿船的人興奮地等待解纜起篙,我忽然想著了睡獅庵中的一只碗!


在家裡,每個人的茶具飯具都是專備的,弄錯了,那就不飲不食以待更正。到得山上,我還是認定了茶杯和飯碗,茶杯上畫的是與我年齡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,不喜歡。那飯碗卻有來歷——我不願吃齋,老法師特意贈我一只名窯的小盂,青藍得十分可愛,盛來的飯,似乎變得可口了。母親說:

「畢竟老法師道行高,摸得著孫行者的脾氣。」

我又誦起:「雨過天青雲開處,者般顏色做將來。」母親說:

「對的,是越窯,這只叫盌,這只色澤特別好,也只有大當家和尚才拿得出這樣的寶貝,小心摔破了。」


每次餐畢,我自去泉邊洗淨,藏好。臨走的那晚,我用棉紙包了,放在枕邊。不料清晨被催起後頭昏昏地盡呆看眾人忙碌,忘記將那碗放進箱籠裡,索性忘了倒也是了,偏在這船要起篙的當兒,驀地想起:

「碗!」

「什麼?」母親不知所雲。

「那飯碗,越窯盌。」

「你放在哪裡?」

「枕頭邊!」


母親素知凡是我想著什麼東西,就忘不掉了,要使忘掉,唯一的辦法是那東西到了我手上。

「回去可以買,同樣的!」

「買不到!不會一樣的。」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無二。

「怎麼辦呢,再上去拿。」母親的意思是:難道不開船,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——不可能,不必想那碗了。


我走過正待抽落的跳板,登岸,坐在繫纜的樹樁上,低頭凝視河水。


滿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顧,繼而一片吱吱喳喳,可也無人上岸來勸我拉我,都知道只有母親才能使我離開樹樁。母親沒有說什麼,輕聲吩咐一個船夫,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襖三腳兩步飛過跳板,上山了。




杜鵑花,山裡叫「映山紅」,是紅的多,也有白的,開得正盛。摘一朵,吮吸,有蜜汁沁舌——我就這樣動作著。


船裡的吱吱喳喳漸息,各自找樂子,下棋、戲牌、嗑瓜子,有的開了和尚所賜的齋佛果盒,叫我回船去吃,我搖搖手。這河灘有的是好玩的東西,五色小石卵,黛綠的螺螄,青灰而透明的小蝦……心裡懊悔,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這麼長的時間。


鷓鴣在遠處一聲聲叫。夜裡下過雨。


是那年輕的船夫的嗓音——來囉……來囉……可是不見人影。

他走的是另一條小徑,兩手空空地奔近來,我感到不祥——碗沒了!找不到,或是打破了。


他憨笑著伸手入懷,從斜搭而繫腰帶的棉襖裡,掏出那只盌,棉紙濕了破了,他臉上倒沒有汗——我雙手接過,謝了他。捧著,走過跳板……


一陣搖晃,漸聞櫓聲欸乃,碧波像大匹軟緞,蕩漾舒展,船頭的水聲,船梢搖櫓者的斷續語聲,顯得異樣地寧適。我不願進艙去,獨自靠前舷而坐。夜間是下過大雨,還聽到雷聲。兩岸山色蒼翠,水裡的倒影鮮活閃裊,迎面的風又暖又涼,母親為什麼不來。


河面漸寬,山也平下來了,我想把碗洗一洗。


人多船身吃水深,俯舷即就水面,用碗舀了河水順手潑去,陽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……我站起來,可以潑得遠些——一脫手,碗飛掉了!


那碗在急旋中平平著水,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,浮著,氽著,向船後漸遠漸遠……


望著望不見的東西——醒不過來了。


母親出艙來,端著一碟印糕艾餃。


我告訴了她。


「有人會撈得的,就是沉了,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。只要不碎就好——吃吧,不要想了,吃完了進艙來喝熱茶……這種事以後多著呢。」


最後一句很輕很輕,什麼意思?


現在回想起來,真是可怕的預言,我的一生中,確實多的是這種事,比越窯的夗,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,都已一一脫手而去,有的甚至是碎了的。


那時,那浮氽的盌,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。


*原收錄於《哥倫比亞的倒影》,後輯於短篇循環體小說集《豹變》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365    人氣指數:1165    累積鼓勵:40
 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看影像聽聲音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有樹
 
給我們一個讚!